银行理财如何疗愈投资者净值回撤之殇?

爱你网 2024-05-02 16:06:21

中新经纬12月27日电 “11月开始又一波净值回撤,目前还没有结束。”招银首席研究员董希淼就近日理财市场净值波动下有理财公司1亿元自购旗下产品,对中新经纬表示,“回购只是传递稳定市场信心的一种举措,不意味着什么。”

净值波动,市场连续调整,理财市场又到了“信心比黄金”的时刻。

“此轮信用债市场下跌引发的银行理财行业危机尚未结束。”12月24日,华夏理财有限责任公司总裁苑志宏在中国财富管理50人论坛2022年会高峰论坛上表示,银行理财产品原有的本金安全、收益稳定的市场形象已被颠覆,投资者对银行理财产品的信心受到很大损伤。

“目前,市场已经形成明显的正反馈效应:债市下跌―产品净值回撤―客户赎回―产品被迫卖债―债市加速下跌―产品净值进一步回撤―客户继续赎回,如不及时阻断这一链条,极端情况有可能引发银行理财产品出现系统性兑付风险。”苑志宏说。

民生理财有限责任公司总裁张昌林也在同一场合表示,11月以来的债券市场波动影响到现在为止还没有完全停息,理财产品某种程度上也遭遇了比较大的信任危机。

“这迫使我们不得不重新审视我们作为理财产品管理人对净值化转型的理解,和广大投资者、理财客户的理解是不是一致?”张昌林反思道,“我们的产品定位、产品体系是不是理财投资者需要的产品定位、产品体系?这两个问题是我们站在今天时间点需要认真思考和回答的。”

理财产品净值回撤根本原因为何?

2022年是资管新规过渡期结束后银行理财正式进入净值化运作的第一年,却遭遇了两轮明显市场冲击。3―4月,A股市场单边大幅回调导致银行理财净值回撤;11月中旬至今,债券市场单边大幅调整再度导致理财市场净值回撤,出现大规模赎回。

兴银理财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汪圣明也在中国财富管理50人论坛2022年会高峰论坛上对本轮债市调整作了详细分析。他表示,本轮信用债大跌仅次于2016年12月最大跌幅,债市跌幅和宏观基本面、广谱利率走势背离,对一级市场形成冲击。而银行理财全面净值化,从摊余成本法向市值法估值转型,底层资产价格波动显性化,直接穿透至产品表面,产品净值波动明显增加。因此,债市大跌与理财市场形成正反馈。

根据银行业理财登记托管中心发布的《中国银行(601988)业理财市场半年报告(2022年上)》,截至2022年6月底,净值型理财产品续存规模27.72万亿元,占比95.09%。而配置方面,投向债券类资产余额为21.58万亿元,占总投资资产的67.84%;其中持有信用债15.29万亿元,占投资资产的48.07%。从评级来看,理财产品持有AA+及以上的信用债规模达13.01万亿元,占持有信用债总规模的85.09%。

“银行理财是信用债市场最大的机构投资者,占同期信用债市场总规模的35%和同期银行理财总资产规模的48%。受市场影响,银行理财收益和净值显著回撤。”苑志宏说。

苑志宏统计,11月份中旬至今,1年期AAA城投债收益率上行80个bp,1年期AA+城投债收益率上行100个bp,1年期AA城投债收益率上行120个bp。同期银行理财收益和净值则显著回撤,截至12月16日,期间收益率在0及以下的银行理财产品占比近60%,净值在1及以下的银行理财产品占比近1/3。

“虽然单跟债券市场过往比,本次短期波动比较剧烈;但是从绝对收益影响来看,它跟资本市场、股票市场比波动都不算大,但为什么会导致投资者的恐慌?”张昌林说,“除了投资者对波动的理解和接受程度不高外,很重要的原因是银行理财产品体系、产品结构、风险收益定位需要进一步优化。”

他表示,目前银行理财持有资产平均久期在两年左右,更多在两年以上;而产品期限大部分在3~6个月,期限错配有好几倍,容易放大收益波动。

然而,理财公司当前的产品格局更多是身不由己。

目前,银行理财的客群仍以银行储蓄客户为主,低风险偏好,对理财产品保持着低风险甚至是保本的认知。因此,理财公司创设产品时,不约而同将绝对收益作为主策略,而国内金融市场上,绝对收益资产构建的可选产品不多,理财公司不得不选有一些票息价值的固收资产,特别是标准化的信用债市场。

“因而,面对市场波动,低风险甚至有保本思维的客群反应就是赎回。”汪圣明说,而资产端的交易却缺乏流动性以支撑资金端的大规模赎回。

银行理财如何避免净值大幅回撤?

为避免投资者“羊群效应”式集中赎回,和其导致的市场踩踏,张昌林认为,理财产品要回归短中长期不同产品风险定位。比如,短期产品应该主要投资于货币市场工具;而对于中期产品定位1~3年,以及3年以上的长期限产品,可根据不同客户不同风险承受能力和投资回报要求设计不同风险等级的产品,并进行相对应投资运作和风险管理。

同时,还须降低短期产品收益预期,从而实质性降低短期产品的风险敞口;并且针对中长期的不同风险等级事先设定风险收益特征,严格做好波动管理。

“理财产品核心竞争力是‘稳’,净值波动小,为客户创造稳定收益,满足广大银行低风险客群的投资理财需求。”建信理财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刘兴华认为,无论是产品投资策略、资产选择,还是制度设计,都应该围绕理财特色展开。

他也在中国财富管理50人论坛2022年会高峰论坛上表示,相应监管制度设计亦应为理财产品稳净值、稳收益提供更多政策支持。理财公司在产品设计方面上则要加大对资产持有到期策略的运用,推出摊余成本法估值的产品满足投资者需求,在震荡行情下加强低波资产的配置,减少净值波动。

因此,建信理财、工银理财、苏银理财、华夏理财等多家理财公司近日相继发布产品公告,推出采用摊余成本法估值的理财产品。此外,多家理财公司采取了各种措施积极应对。如,适度降低债券资产久期、加强配置性价比突出的资产等,努力控制净值回撤程度。

董希淼则认为,摊余成本法既有优点也有缺点,其优点是净值几乎没有波动,收益曲线更加平稳;缺点是难以将底层资产的风险变化及时传递给投资者,不利于投资者教育以及理财产品刚兑预期的打破。

“要解决理财产品净值大幅波动的问题,理财公司并不能仅依靠摊余成本法,最核心的是提升投研能力和培养投研人才,提升对宏观形势和金融市场研判水平,使投研能力更好地与市场变化和投资者需求相匹配。”董希淼说。

具体如何提升投研能力,为老百姓(603883)守好“钱袋子”?汪圣明认为,需要培育一个相对开放的资管市场,鼓励理财公司走出非银资管发展模式,促进行业间互补性的供应合作,防止市场同频共振。在此基础上,理财公司要使投资端资产组合构建更加均衡,更注重流动性。

“不能仅从客户对收益预期的角度出发构建资产;更应该自上而下,从宏观风险因子的大格局来做资产配置方案和相应资产构建。这样就会有更宽阔的空间或视野来处理产品流动性等微观问题。”汪圣明说。

此外,他认为,如何通过客群风险偏好、资金来源多元化来增强资金端稳定性和黏性,亦是理财行业需要思考的紧迫问题。

总体而言,虽然资管新规打破了刚兑,但在净值化波动的市场考验中,却让脱胎银行的客户定位、守牢“绝对收益生命线”,形成了理财行业共识。

工银理财有限责任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王海璐在中国财富管理50人论坛2022年会高峰论坛上表示,未来仍要以绝对收益回报作为主要投资目标,进一步发挥银行理财在信用投资研究的禀赋优势,在努力获取信用利差回报的同时,切实防范好信用风险;持续提升价值创造能力,在低利率、“资产荒”的市场环境下,努力为客户挖掘更多的优质资产,积极稳妥地加大对权益资产的配置比例。

“我们要从绝对回报的理念出发构建投资策略,建立止盈、止损的产品管理纪律,稳健经营。”张昌林说,不断优化投资管理策略和流程;并且基于严格的主动风险预算管理思维,将动态调整的风险预算控制在设定的范围内,从源头上控制理财的净值波动范围。

净值化2.0时代银行理财如何“自我革命”?

历经三年艰难探索,当前,理财产品建立起“三单”管理制度,每支产品单独进行会计账务处理,实现风险隔离,完成了净值化转型1.0的任务,实现了产品收益衡量指标由预期收益率向净值变动转型,进入以“净值化管理”为主要特征的2.0时代。

不过,如何更好进行净值化管理,年内市场已经给理财行业接连上了两课。未来理财业务发展依然面临挑战,随着理财市场深度发展和逐步扩容,差异化的战略定位重要性凸显。

农银理财有限责任公司总裁段兵认为,从国际先进资管市场经验看,精品型资管机构往往可以另辟蹊径、弯道超车,这些资管机构不以规模论实力,而以专注特定资产品种和特定策略深耕特定客户群体,同样拥有稳固的市场地位。

“2022年之后,制度优势和阶段性红利已全部消失。”苑志宏说,“银行理财规模快速增长的局面很难再现,甚至有可能出现阶段性下降。直至银行理财在大资管版图内重新找到明确定位,并在某个方面建立起相对竞争优势。”

他认为,银行理财运作模式和产品特征与公募基金基本一致,风险偏好较低的投资者将转向存款,风险偏好较高的投资者将转向公募基金。而目前银行理财与公募基金相比,在税收政策和销售渠道等方面存在明显劣势。因而,打造差异化核心能力是银行理财业务发展的“破题之钥”。

段兵认为,差异化战略定位的挑战之外,当前,银行理财还面临人才队伍与市场化机制建设的挑战,信息系统建设与数字化运营能力的挑战,标准化资产供应短缺的问题等,且风险管理工具缺乏,以及股市的长期投资价值等问题均须进一步解决。

“客户对理财净值波动的认知与风险承担能力亦尚须提升。”段兵认为,理财公司还应结合商业银行客群特点,建立适应银行理财的投教体系,为行业健康发展打下良好客户基础。

“如果说银行理财净值化转型,投资者教育还有大量的工作需要去做的话,那么理财行业机构主体能力建设的‘自我革命’也是一个十分现实的课题,两手必须同时硬。”交银理财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张宏良说。

他认为,银行理财发展过程中,为追求规模,理财产品业绩基准设定偏高;且为追求收益达到偏高的业绩基准,固定收益类产品的投资杠杆、久期安排往往呈现出“死多头”的特征,利率风险、流动性风险的考量被严重弱化;为追求销售,产品的风险收益特征不够清晰,使得同属风险偏好二级(稳健型)的同类产品形态净值表现差异甚大等量的问题显现。未来,须拥抱变化,深入做好资产与负债的匹配性管理。还要坚持风险为本,全面提升符合银行理财属性的专业能力水平。

“如果说,资管新规以前银行理财的竞争是拼速度、拼爆发的短跑,那么现在则更像是一场马拉松,拼的是实力、耐力和定力,只有坚持长期稳健、可持续发展的经营理念才能赢得市场的信任与选择。”王海璐说。(中新经纬APP)

本文由中新经纬研究院选编,因选编产生的作品中新经纬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选编内容涉及的观点仅代表原作者,不代表中新经纬观点。

(周文凯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