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理财 渐次走向权益投资

爱你网 2024-04-27 07:10:36

作者|李洁婷 储溢泉「交银理财有限责任公司」

提要:

在资管新规规范发展的新时代以及监管层的支持鼓励之下,未来,银行理财走向权益投资,必将成为大势所趋。

银行理财产品净值跌破1的情况时有发生。据统计,截至2022年3月14日,全市场28807只理财产品中,产品“破净”的达1833只,占比为6.36%。

净值化转型之后,银行理财产品和所投资资产要一一对应,与过去资金池模式下资产可以腾挪相比,权益类资产的波动可能会超过理财产品最大回撤的阈值,短期内基于控回撤的要求,权益类资产规模可能会下降。

2022年资管新规正式实施后,随着非标投资受限,银行理财难以继续依靠非标增厚收益,面临较大的资产配置压力,权益投资便成为了重要的替代选择。资管新规明确规定,银行理财可以通过公募基金进入权益市场,银行理财子公司也可以直接进行股票投资。

此外,监管层曾多次表态,鼓励银行理财进行权益配置、提升专业化投资能力、深度参与资本市场。例如,2022年3月16日,银保监会强调:“要加大权益类资管产品发行力度,支持理财子公司提高权益类产品比重。”之前,2020年6月,银保监会主席郭树清在陆家嘴(600663)论坛上表示:“推进银行与基金公司、银行与保险公司等各类机构深度合作。”2020年7月,银保监会副主席曹宇表示:“鼓励银行理财子公司培育专业投研能力,加大权益类理财产品发行力度,为资本市场引入更多长期合规资金。”

在资管新规规范发展的新时代以及监管层的支持鼓励之下,未来,银行理财走向权益投资,必将成为大势所趋。

理财产品权益投资占比小

根据银行业理财登记托管中心发布的《中国银行(601988)业理财市场年度报告(2021年)》,截至2021年底,我国银行理财市场规模已经达到29万亿元,同比增长12.14%,为投资者创造收益近1万亿元。

但同时,伴随银行理财全面进入净值化时代,产品收益出现波动成为普遍现象。2022年开局以来,在国内外复杂的经济金融环境下,国内金融市场波动加剧,银行理财产品净值跌破1的情况时有发生。据统计,截至2022年3月14日,全市场28807只理财产品中,产品“破净”的达1833只,占比为6.36%。

从银行理财产品端来看,目前市场上存续的银行理财子公司纯权益类产品只有20只。根据银行业理财登记托管中心的数据,截至2021年底,纯权益类理财产品存续余额占比为0.28%,固收类产品(非现金管理类)投资权益类资产占比约为1.89%,混合类产品投资权益类资产占比较高,约为14.94%(见图1)。

权益投资的现实路径

●银行理财子公司与其他资管机构具有较强的合作诉求

银行理财子公司投资范围包括债券、股票、货币市场、未上市股权、非标资产等标的,可以发行公募和私募产品,具有一定的牌照优势。但是,由于银行长期偏向于固定收益类投资,其在权益投资投研能力方面较其他机构还存在一定差距,而且短期内补齐差距的激励机制不足,完善投研体系与培育成熟投资团队也尚需时日,所以,在提升权益资产投资、加强大类资产配置、完善自身投研体系建设方面,银行理财子公司同其他资管机构的合作诉求较为强烈。

同时,需要注意的是,其他资管机构在投研风格和投资策略方面,与银行理财子公司具有较大的差异性,这背后最主要的原因是风险偏好不同。因为银行理财的客户群体主要是普通大众,追求稳健收益,能够承受的净值波动有限。其他资管机构特别是公募基金由于业绩排名的压力,往往追求相对收益,这就要求银行理财子公司在与这些资管机构合作时,设定好风险限额,做好仓位控制。

●通过资产专户投资模式(MOM)参与权益投资

MOM主要通过筛选管理人来实现多元化资产配置,银行理财子公司通过MOM进行委外投资主要有两种模式:一种是主动管理型,在这种模式下,银行理财子公司有自身的资产配置策略,仅通过管理人进行资产买卖操作;另一种是双方约定一定的投资规则与风险偏好收益,银行将具体的投资事项交给管理人,并跟踪专户的风险收益情况,管理人需定期汇报投资策略以及执行情况。

此种模式也存在一些痛点。第一,如何在“管理”和“干预”中找到平衡,既不会因为“管理”太多而影响了管理人的灵活性,也不会因为“干预”太少而降低风险合规要求;第二,如何缓解由管理人风格趋同带来的波动性加剧,特别是在行情普涨或者普跌的时候;第三,不同管理人的投资风格不同,投资经理如何形成自身的投资认知,是一大挑战。

●通过投资公募基金(FOF)参与权益投资

银行理财通过投资公募基金,可以扩大投资边界,实现多元化的资产配置。我国股票市场结构分化较大,通过FOF可以分散投资、平滑净值曲线。从资产配置来看,根据《中国银行业理财市场年度报告(2021年)》,截至2021年底,银行理财产品直接投资公募基金规模约为1.24万亿元。

从产品端来看,截至2021年底,银行理财共存续FOF型理财产品215只,存续规模1536亿元,同比增长约61%,产品类型以混合型为主,风险等级集中于三级(中)风险。其中,银行理财子公司是发行FOF型理财产品的主力军,规模占全部FOF型理财产品存续规模的78%。

从资产端的配置来看,FOF型理财产品投资公募基金规模占比为47.18%,所投资公募基金资产中,股票基金、混合基金规模合计占投资公募基金规模的36.07%。根据中国理财网的数据,在披露净值的235只FOF型理财产品中,有71只产品净值跌破1,其中有2只净值跌破10%。

权益投资短期遭遇瓶颈,长期空间巨大

在银行理财净值化发展的背景下,银行理财子公司更需要从大类资产配置的角度获得核心竞争力,加上资本市场改革红利加速释放,从权益投资领域增厚收益,将是一大关键。

●短期内规模难以上升

第一,银行理财的资金属性决定了其投资的稳健性,银行理财产品本身对回撤控制要求很严格,同时银行理财子公司目前还未经历一个完整的市场周期,而且投资者教育也任重道远,这些都决定了现阶段银行理财子公司对权益投资还处于初步尝试阶段,对仓位控制相当谨慎

第二,从投资规模来看,净值化转型之后,银行理财产品和所投资资产要一一对应,与过去资金池模式下资产可以腾挪相比,权益类资产的波动可能会超过理财产品最大回撤的阈值,短期内基于控回撤的要求,权益类资产规模可能会下降。《中国银行业理财市场报告》的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底,银行理财中权益资产规模为1.02万亿元,2018年末至2021年末,银行理财权益资产占比分别为9.92%、7.56%、4.75%和3.27%,整体是呈下降趋势的。

第三,从投资结构来看,由于股票具有强波动特征,出于稳健经营和风险控制的考虑,预期银行理财短期内配置股票的比例难有大的突破。

●中长期发展潜力大

第一,银行权益投资发展空间值得期待。从国际经验来看,全球头部资管机构中,银行系占据重要地位,如摩根大通、瑞银、花旗等,都是银行系资管机构。在我国,头部银行理财子公司所属的母行实力强大,具有渠道优势、牌照优势等,这都属于这些母行的核心竞争力。伴随银行理财子公司投研能力的逐步成熟,银行理财将是权益市场重要的机构投资者。

第二,长期来看,增加权益投资是利率下行的有效对冲手段。理财产品收益率自2018年以来持续下行,2018年6月,银行理财的收益率高点达到5.1%,之后下降到2019年末的4.2%,继而下降到2021年末的3.55%左右。未来,非标准化资产对理财产品增厚收益的贡献会越来越低,而通过权益投资增厚理财收益将是银行理财的必经之路。

●金融科技,为权益投资保驾护航

投研能力的基础是数据治理和资管平台建设。银行理财金融科技投入将是其角逐投研能力的核心指标,而依托资金优势和人才优势,长期来看,银行理财的资管平台建设将会取得不错的竞争优势,届时能从管理人绩效评估、业绩归因、组合风险控制等方面,为权益投资打下坚实基础。

(本文系作者个人观点,与供职单位无关)

(刘海美 )
相关文章